明清時期的義烏,商業發達,社會上興起了一種“以商助學,商學共榮”的儒商文化。這種儒商文化也體現在了柳村的古民居中。同時,柳村的古民居也不失為一組建筑藝術品,從宏觀布局到微觀雕刻,都令人嘆為觀止。
禮耕堂的大門怎么朝著正南?攸芋堂的“攸芋”兩個字該怎么讀?鋤經堂正廳到底有幾個雀替?
自從當上街道的“非遺”普查員,義烏市北苑街道柳一村的退休工人楊尚鈁算是徹底愛上了柳村的古建筑。他查宗譜、翻古漢語詞典,把柳村的古建筑角角落落梳理了一遍。這一“梳”可不得了,他發現,小小的柳村竟然有36個堂,每個堂有每個堂的特色,每個村的堂又自成風格,簡樸的、豪華的、小巧的、宏大的,別說令外人眼花繚亂,連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也講不出許多的所以然。
義烏民間曾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柳村的屋,東河的谷?!绷宓墓琶窬铀赜忻麣?,這名氣來自何處?讓我們隨著楊尚鈁一起去看看。柳二村
柳一、柳二、柳三村,從建筑來看,最早富起來的是柳二村,時間大約在明末清初。這時候的建筑特點是規制比較小,裝飾簡樸。
古時候,各階層的人該穿怎樣的衣裳、該建多大的房子,甚至房子的朝向,都有明確的規定,這就是規制。這種規制不僅貫穿于政治待遇、社會特權、家族地位,而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體現出了極為鮮明的貴賤等級。比如在明代官修的典章制度書《明會典》中,記錄貴族女裝可以用各色綾羅,而平民女子的衣服用料則受到限制,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并且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和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而禁止使用大紅色、鴉青色和明黃色等濃艷的色彩。因為建得比較早,所以柳二村的古建筑體現出了規制小、簡樸的特點。據楊尚鈁介紹,柳二村有個一經堂,內部幾乎一點花紋裝飾都沒有。因為當時的太公就是堅守著這樣的祖訓:外表要樸素,內心要有德。據說他娶妻的標準也是外貌不必漂亮,但要賢惠有德。
柳三村
到了清康熙年間,柳三村開始興盛起來。柳三村古建筑的特色是單體建筑群比較大,風格由明朝的簡約粗獷漸入清代的精深細巧。其中最典型的是這里的“千柱屋”?!扒е荨奔幢玖⑻?,號稱“千柱”,可見其大。據考證,本立堂有房屋130間,大小柱子828根,從臺門進入,依次是前廳、前堂屋、正廳、正屋、后堂屋、后屋共六進半。這么宏大的建筑,為什么會冒出這個“半”進來呢?原來,當時有規定,只有官府才可造七進深的房屋,民間造屋如果達到七進,那就是“僭越”,是“犯上”之罪,所以本立堂造到六進半時戛然而止。
柳一村
時間到了清乾隆年間,柳一村開始嶄露頭角,這里的古建筑特點是規制宏大,建筑華麗。這自然與當時處在乾嘉盛世,商賈腰包充實有關,也與這里的傳奇人物楊思堆有關。鋤經堂、攸芋堂、存厚堂、東山家塾……這連片的建筑,都指向一個人的名字———楊思堆。關于楊思堆,似乎有很多故事,最傳奇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他在蘭溪打工時的故事,一個是他做了當鋪老板以后的故事。
傳說有一年,一蘇州客商到義烏收購大棗,以花論價。當年正值棗子大年,棗花如雪。契約簽訂后,暴雨半月,十里棗花幾乎落盡。蘇州客商無奈而去,途經蘭溪時,又把盤纏丟了。多虧當時在蘭溪打工的楊思堆拾金不昧,把拾得的銀兩如數歸還。蘇州客商無以為報,便把買棗的契約送給了楊思堆。不料,花開二度,棗子大豐收,楊思堆喜出望外,雇人打下,加工成南棗。楊思堆特地到蘇州,找到那位客商,相贈南棗數船以示答謝。這件事在蘇州傳為佳話,一些大客商紛紛愿意出資扶持楊思堆。
清乾隆年間,楊思堆在義烏柳村、稠城、佛堂以及東陽縣城、浦江黃宅等地開設當鋪。同行有人故意擠對楊思堆,想當光他當鋪里的所有銀兩,讓他支撐不下去。楊思堆接到急報后,火速從別的當鋪籌備銀兩40筐,裝在20輛手推車上運過去。路上,有一車夫不慎絆倒,兩筐銀子滾了一地,隨行押送的伙計們紛紛去拾地上的銀兩,耽誤了車隊的進程。車隊前面的楊思堆傳下話來:“銀子讓別人拾些去沒關系,趕路要緊!”消息傳出去,忌恨他的同行驚嘆楊思堆竟有如此雄厚的實力,擔心事情再搞下去,自己要“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便趕緊取回當掉的財物,這一來倒使楊思堆大賺了一把。后來有人得知,當年楊思堆只不過略施小計,40筐銀子中只有傾倒的那兩筐是真正的銀兩,其他38筐只不過是在石頭上面鋪些碎銀而已。
雖然這些傳說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但楊家當時財力雄厚卻有房屋為證。楊尚鈁說,在楊思堆手上,除了攸芋堂建得略早,其他如鋤經堂、存厚堂、慎余堂、桂馨堂、聽漪堂、漱潤堂等,差不多都是在同一個時期建起來的,另外還有東山家塾、暢齋公(楊思堆的父親)祠堂和一個未命名的十八間等,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后人稱此地為柳村當典里。這些建筑風格統一而內部各有奇巧,據說是集周邊能工巧匠建造而成,做工細膩,精美無比,而又結構開闊,氣度雍容??上У氖巧饔嗵?、桂馨堂、漱潤堂、聽漪堂已在歷史的風雨中被毀。據說當時修得最為精美的是桂馨堂,堂里的燈都由珍珠穿成,稱為“珠燈”,奢華可見一斑。
除了建房留給后代子孫,楊思堆還樂善好施,“秉性慷慨,積而能散”,因重建文廟有功,他還獲得了嘉獎:欽定給“樂善好施”字樣,并由地方官庫給銀30兩,修建牌坊。
作為楊思堆的第六代孫,楊尚鈁現在就住在鋤經堂里。如果說禮耕堂的雕刻還是比較單純的花飾,那鋤經堂的雕刻就已顯出了極為繁復而細膩的風格,龍鳳、花鳥、人物……大廳的30個雀替,都有各自的圖案。我們仰著頭看得脖子酸,也沒能全部看過來。
明清時期的義烏,商業發達,社會上興起了一種“以商助學,商學共榮”的儒商文化。這種儒商文化也體現在了柳村的古民居中。同時,柳村的古民居也不失為一組建筑藝術品,從宏觀布局到微觀雕刻,都令人嘆為觀止。
來源: 浙中新報
# 義烏北苑街道柳一村 豪華的古建筑“迷宮”
{最后編輯時間: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