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交會轉身”看義烏會展經濟
義烏,作為國內一個新興的會展城市,是否可以從剛剛落幕的華交會上得到新的啟迪?
華交會展示國內外貿發展新趨勢和市場變化新動向:開始從出口導向型逐步轉向進出口平衡、增加進口減少外貿順差。進口在義烏會展經濟中比重很小,這種狀況將會改變。
被譽為外貿“晴雨表”的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是每年最早在我國舉辦的大型國際經貿洽談會。近日閉幕的第17屆華交會,我們看到了外貿發展的新趨勢和市場變化的新動向,這就是發展模式開始從出口導向型逐步轉向進出口平衡、增加進口減少外貿順差。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我國規模和影響力僅次于廣交會的華交會,它的“轉身”其實意義非同尋常,可以為全國眾多經貿類展會樹立新的旗幟。
義烏,作為國內一個新興的會展城市,是否可以從剛剛落幕的華交會上得到新的啟迪?
華交會的“轉身”: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
在我國各地舉辦的大大小小貿易洽談會,幾乎為清一色的出口貿易洽談會。據了解,在上海舉辦的華交會可以說是第一個勇于創新的“吃螃蟹者”。早在1999年第9屆華交會時,華交會名稱就由華東出口商品交易會改名為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雖一字之差,但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年首次設立的境外館,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設立展位80個。
從華交會組委會提供的兩組數據,我們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種轉變:1999年華交會時,境外館標準展位80個,占全部展位2216個的3.61%;而今年華交會,境外館展位增加到188個,占全部展位5346個的3.52%。再看參展的境外企業數,2000年華交會為54家,占全部參展企業2990家的 1.81%;今年華交會增加到144家,占全部參展企業3522家的4.09%。這兩組數據都在悄悄的發生傾向性的變化,可以感受到華交會在悄悄地引導時代潮流,努力改變目前境外企業展位數量偏少的現狀。
倡導進出口平衡:會展經濟追求的目標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鼓勵出口一直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指導方針。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我國政府為發展國內經濟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外貿出口發展更快,去年達到9690.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國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貿易順差也不斷擴大,從2001年的225.41億美元增至去年的1775億美元。外貿順差過大,不僅引發貿易摩擦,還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激增、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宏觀調控難度增加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可見,外貿出口單通道已難以為繼,尋求進出口貿易協調平衡發展才是出路。
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為國創匯光榮,這一觀念早已在眾多外貿企業人員的腦海中扎下了根。多少年來,我們都是這么提倡、這么做的。絕大多數企業人士圍繞出口打攻堅戰,顯然沒有錯。不過,當日歷翻到2007年,國家的外貿發展戰略已發生重大轉折,如果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仍沿著以往出口導向型外貿戰略的軌道走下去,一條腿粗一條腿細,那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義烏會展經濟:要克服一條腿粗一條腿細
依托義烏市場這個永不落幕的博覽會而迅速成長起來的會展業,已成為義烏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義烏市先后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會展城市、中國最佳會展城市和中國軟件環境最佳會展城市。近年來,義烏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和扶持一批成規模、上檔次、有前景的專業展做大做強,助推會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來自商城集團的統計表明,2006年義烏會展業增勢迅猛,會展經濟檔次高、效益好,共舉辦各類專業展會32個,展覽成交額達130.4億元,比2005年增29%,展覽總面積達31.3萬余平方米,比2005年增長29%。全年規模在9000平方米以上的展會7個,占全年總展會數的28%。
義烏的會展經濟是絢爛奪目的。不過,翻開義烏2006年的各大展會的歷史,基本上是國內企業設展,出口貿易構成義烏會展經濟的主要亮點,而真正的境外設展商似乎數量極少,而且進口在會展經濟中的比重并不是很大,這種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的狀況應該得到改變。
義烏商報記者 陳曉文
# 從“華交會轉身”看義烏會展經濟
{最后編輯時間:200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