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新跨越:以何等眼光謀劃
“標兵漸遠、追兵逼近”,義烏審時度勢、捫心自問,發出了“解放思想、創新創業”的吶喊, 這振聾發聵的聲音在義烏人心中引起了強烈共鳴。2月25日義烏市委、市政府對這場全民大討論進行動員后的兩天里,“稠州論壇”上參與討論的網友就超過 8000人次。網友“烏托邦”說:“學學深圳的發展史,或許對我們義烏有所幫助。”
記者 楊準
“標兵漸遠、追兵逼近”,義烏審時度勢、捫心自問,發出了“解放思想、創新創業”的吶喊, 這振聾發聵的聲音在義烏人心中引起了強烈共鳴。2月25日義烏市委、市政府對這場全民大討論進行動員后的兩天里,“稠州論壇”上參與討論的網友就超過 8000人次。網友“烏托邦”說:“學學深圳的發展史,或許對我們義烏有所幫助。”
這位網友也許不知道,幾年前深圳也經歷過這樣的捫心自問。2002年,人民網“強國論壇”上一篇題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長文曾在深圳引發一場持久的大討論。2005年,這個城市25歲生日的時候,關于深圳的未來再次在官方和民間掀起熱議。而今深圳的新跨越,正是得益于深圳人在討論和熱議中釋放出的眼光和膽略。
思想解放是永恒的主題。“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在1992年的春天成為回響神州大地的主旋律。而今,在改革開放第三十個年頭的春天,站在謀求“高位突破”的新起點上,義烏人也在自問:“實現新跨越,我們需要怎樣的眼光和膽略?”對此,義烏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回答是:“跳出義烏看義烏,放眼全國看義烏,融入世界看義烏。”
跳出義烏看義烏
2005年在義烏承辦的中國市長論壇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以“莫名其妙”詮釋“義烏奇跡”。所謂“莫名”,就是義烏沒有區位和資源的先天優勢;所謂“其妙”,就是義烏人憑著敢闖敢冒、敢為人先的精神,硬是走出了一條“興商建市、貿工聯動”的獨特發展之路。
而今的義烏,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年市場成交額461億元,常駐外商8500多人……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優勢不可謂不得天獨厚;而今的義烏,在全國百強縣市中名列第十二位,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億元,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88億元……經濟社會發展不可謂不處于高位。然而,在這塊經濟高地上,人才、土地、水電等要素資源的瓶頸制約正日益成為高位突破的“攔路虎”,大交通大物流的格局尚難形成……作為國際性商貿城市,義烏的發展空間面臨著嚴重擠壓。
2004年夏天的電荒水荒,義烏人記憶猶新。因為自來水供應不上,許多市民在炎炎夏日想沖個涼都不容易;因為頻頻拉閘限電,許多企業停工限產。
招工難,招有一技之長的“藍領”更難,義烏企業主有切膚之痛。義亭一家襪廠的業主從今年正月初八到元宵過后,整天在勞動力市場轉悠,愣是招不到一個熟練的擋車工。
一些大城市大規模“克隆”義烏小商品市場,欲與義烏試比高,憑借的正是比義烏優越得多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
義烏如何突破這些瓶頸,大踏步實現高位突破?唯有跳出義烏看義烏,在浙中城市群建設中尋求“資源共享、基礎共建、人才共通、產業共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發展空間。
義烏與東陽在全國首創水權交易,引入橫錦水,有效解決缺水問題,邁出了浙中城市群共建共榮的可喜一步。正在修訂的《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提出以建設“金華 —義烏大都市”,培育浙江“第四極”,給浙中城市群共建共榮帶來了新契機。將來浙中城市群要共建城市輕軌和國際空港,要共筑超大吞吐量的物流體系……美好藍圖變成現實,需要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和膽略,去締造又一個“莫名其妙”。
放眼全國看義烏
網友“愛在深秋”最近在“稠州論壇”上說:“義烏人要抬頭看看天,走出去多看看世界,好好去學習。”而今,腰纏萬貫的義烏商人早已告別“擠火車、睡地鋪” 闖世界的時代。除了秉承光大這種吃苦精神和創業天性,他們更需要“放眼全國看義烏”,再只顧埋頭拉車,不抬頭看天,顯然是不行了。
放眼全國看義烏,首先要在與“標兵”比差距、與“追兵”較長短中,找準坐標,明確定位。在2006年義博會期間的第二屆中國商品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上,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勇軍曾預言: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西移與市場東進,廣州與義烏將成為兩個國際性輕工產業中心和國際性商貿城市。從義烏市場的國際化前景和義烏小商品制造的產業基礎看,這絕非“空穴來風”。但對比廣州,義烏的差距還不小。同為全國兩大化妝品生產基地,廣州的化妝品叫得響當當的品牌比比皆是,而義烏卻少得可憐;同為全國兩大知名輕工產品展會,無論是參展外商的層次,還是展會本身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輻射力,義博會還難以和廣交會平分秋色。
預言僅僅是預言,要成為現實必須以創新的思維謀求又好又快發展。制造業需要技術創新、品牌提升,從而強化市場的產業支撐;會展業需要模式創新、服務提升,從而構筑真正的國際貿易橋頭堡。
放眼全國看義烏,還要在更大范圍內尋求區域合作,不僅要融入長三角經濟區,更要以市場為依托,強強聯手構建“全球采購首選地、產品升級原創區”。2005 年,時任義烏市長的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吳蔚榮曾馬不停蹄地穿梭于珠三角的城市之間推介義博會,并與廣東東莞達成了城際合作意向。吳蔚榮從珠三角歸來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笑言:“此行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義烏市場尋求更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在他看來,義烏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群,僅靠本地的產業支撐遠遠不夠,連通東莞這樣的先進小商品制造業基地多多益善,這樣強強聯手方能使義烏這個“全球超市”強者恒強。
融入世界看義烏
今年春節前,廣東新聞采訪團在義烏深入采訪當地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世界級的小商品交易市場。2月13日,《深圳特區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義烏搭上國際產業分工快速列車》的報道,其中提到:“ 政策閘門的放開,在義烏涌起巨浪。一粒紐扣、一條拉鏈、一根吸管,都成為義烏人經營的主業。借著國際產業格局的重新調整,義烏人在不到10年時間里,成功搭上國際產業分工的列車,使義烏經濟在國內較早地融入世界經濟。”
此言不差。今天的義烏,平均每天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萬名外商,國外有650家企業在義烏設立代表處,世界各地外商在義烏開設的銀行賬戶有近萬個。中國拉鏈產業基地、中國制筆基地、中國襪業之都背后,是8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及由此形成的20多個有影響力的小商品制造產業群。
可是,義烏在國際產業格局調整中究竟有沒有切到足夠的蛋糕?當我們聽著只賺幾元錢加工費的義烏產品貼上別人的牌子賣到國外能產生十幾倍的利潤,當我們面對義烏企業屢屢遭遇歐盟市場技術和環保壁壘,我們還能沉湎于“一天生產的拉鏈能繞赤道一圈”這樣的沾沾自喜嗎?
義烏的基礎在小商品,優勢也在小商品,小商品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肯定大有作為??墒?,在勞動力成本優勢減退、國際市場門檻日高的新形勢下,義烏該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福建晉江的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品牌經營、推動上市,把一頂帽子一雙鞋子在國內外做得頂呱呱,共有79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9家企業上市,在證券市場形成勢頭強勁的晉江板塊。這對義烏不正是有益的啟示嗎?
# 義烏新跨越:以何等眼光謀劃
{最后編輯時間:200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