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在義烏民間討老婆(娶親),是一件大喜事。一對夫妻的婚姻,從望儂、定親到迎娶,需要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的時間
秦王嬴政二十五(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平定江南,于吳越兩國的舊地建會稽郡,郡內建縣,以稠城為中心設縣,根據顏烏葬父獻身,烏鴉相助的事跡,將縣命為“烏傷”。而婚禮看素以為一種將人類傳宗接代的方式,是一種最能體現地方文化習俗的形式。故而從地理區域上而言,義烏的婚禮將融合入吳越兩國的人文風俗。而從傳統文化禮儀上而言義烏以“孝”建城,故而必在婚禮中傳達孝義文化。
傳統的婚嫁禮俗,是義烏特有的婚禮文化習俗。將從婚俗文化、婚俗用品、婚俗儀式等方面探討義烏傳統婚俗的演變及其文化內容。
舊時在義烏民間討老婆(娶親),是一件大喜事。一對夫妻的婚姻,從望儂、定親到迎娶,需要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的時間,讓女方制備妝奩。程序也較繁多:媒人做媒、望儂、定親、下禮(送聘禮)、送日子、挈果子(西鄉稱“擔拍粉”)、辭親、回贈、后代銀、起身酒、拜別祖先、迎娶、新娘上轎、拜天地、宴請、鬧新房(俗稱“討果子”)、拜見公婆、謝媒等,至今許多舊的禮俗仍在延續。
在當代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民族的文化在逐漸消失。尤其是婚俗文化經歷了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多次文化上的革命,傳統婚俗留下的卻是只言片語。為了弘揚義烏本地的傳統文化,通過走訪老人、查閱典籍,讓更多的義烏人、新義烏人,以及世界友人了解認識義烏的傳統婚俗文化。所以,要整合各種社會力量,搶救和保護這個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這是民族文化的未來。
男方父母意欲求某家姑娘為媳,必托媒人說合。媒人到女方,要是女方父母知道是為說媒而來,不會以雞蛋(俗稱子湯)招待,因為給媒人吃“子湯”就意味著同意這門親事,這里面還有個“成不成,三五程”的習俗。女方即使十分情愿這門親事,為了抬高自己,必相當矜持,有意要媒人三番五次地來回多跑幾趟才許諾。這個三五程,一程有一程的禮數。第一程,某人先介紹男方的經濟、住房、名聲、生活條件(包括飲水、洗滌、曬場),男青年的身材相貌、道德品質以及父母的為人,甚至上代祖宗如何,可以說無好不談。媒人走后,女方就會察訪男方的情況,請人合八字。第二程,如女方基本同意,就叫媒人陪男青年來看看,也就是“相親。第三程,媒人陪男青年到女方“相親”。在封建社會里,男青年很難看到姑娘的面容,而姑娘卻在暗地里早已把男人看得清清楚楚。第四程,男方將兩包糖霜藕粉或桂圓冰糖(每包一斤),由媒人送到女方,這叫“卷包”。這一程是成與不成的試探性行動。如女方同意了這門親事,就將包收下,如女方在一個月內將包送回,就表示不同意了。這其間,媒人還會邀女方父母到男方作客,俗稱“戲儂家”。男方盛情款待女方,女方若無異詞,就“吃子湯”,議“三聘六禮”等事。
吃子湯
女方對媒人表示同意這門親事,男方就請兩個媒人到女方去正式“吃子湯”。男方預備一雙“涼龍籃”,外包花格子布袱,內盛桂圓、南棗、冰糖等糕包以及銀元錢鈔,由媒人送到女方。女方收下后,回以紅蛋、花生、糖糕等,然后再選吉日行聘。
下 禮
下禮又稱行聘。一般中小戶也需兩擔陳酒、兩雙涼籃,內擺聘金、庚帖、花粉、首飾、糕包等物品。財旺勢大的人家,下禮的隊伍可多至20擔或更多。男方隆重下禮,女方熱情款待,先給每人一碗子湯,每碗兩個雞蛋(凡有關婚禮的物事,皆講究成雙)。大戶人家還要舉行“拜聘”儀式,他們將聘禮庚帖等陳列在方桌上,兩個媒人焚香點燭,三跪九叩敬過天地,然后擺開筵席,一般人家是用三樣點心、三樣熱食的酒席。
女方把事先準備的回禮(紅雞蛋、饅頭、粽、紅■等)物品,放在男方挑來的酒擔、涼籃內,數量每樣相等,多少則酌情而定,但不是整數。如原回200雙饅頭,女方父母一定會留下一雙或二雙給在家的子女,免得合家的“利事”都給男方帶走。除回禮,還要送紅包給挑擔者。
聘金一般不全收,花粉,首飾等也僅能收半數,女方還要回女兒的庚帖及給女婿的衣帽鞋襪從頭到腳一整套,還有以大小列隊的四代饅頭五代粽。
送日子
在婚前一年或半年間,男方選日子送給女方,使女方有個置辦妝套的時間,這叫“送日子”。男方將陰陽先生選好的兩個日子寫在紅紙上,以備女方挑選,仍用涼籠籃,外包花格子包布,內盛四副糕包、五尺紅細布(以后為姑娘出嫁時做■子袋、子孫袋用)及日子銀若干。日子銀的數目一般是聘金的百分之十,有條件的也可以多一點,由兩位媒人送到女方。
女方收下日子貼,可以另請陰陽先生議選其中的一個日子,把另外不用的日子貼退還男方,這就算是定下了婚期。女方的回禮是紅雞蛋15只(七子八團圓之意)。繼而女方就開始準備妝■嫁衣,請媒人到男方討取翁姑等長輩的鞋樣,為姑娘給男方家屬各人做新鞋用。擔轎后羹
結婚前二至三天,男方要給女方擔“橋后羹”即男方將數百饅頭數百粽,紅■的數量是饅頭的四倍,豬肉、雌雄雞一對、二條三斤以上的鮮魚(俗稱“離鄉魚”),數擔陳酒及桂圓、南棗、白糖、藕粉等糕包,裝在三格涼籃中送往女方。女方收禮時,酒可以全數收下,其他饅頭、粽、紅■、豬肉等物都要酌量回一部分。兩只雞僅收雄雞,魚亦收下一條。糕包,父母、祖父母可以收一副。
發嫁妝
婚期前一天,女方將準備好的妝■送往男方,俗稱“發嫁子”。中下人家一般只是“三件頭”(衣柜、帳桌、箱),中上戶“四件頭”(加一對錢柜)。大戶人家再加兩條春凳、大柜、八仙桌、或其他家具。富豪戶也有“全房嫁”的,就是不論大小家具包括犁、耙、耖一應俱全。
男方收下嫁妝后,如嫁妝中有大柜的,必須回火腿一雙,還要酌量回以銀元錢鈔,俗稱“回程”?;爻痰臄盗恳话銥榧迠y值的百分之二十無左右。
迎 親
迎親俗稱“接新女■。條件好的用“駟轎”,四人抬,同時有吹鼓手。抬轎的班子也有大吹、小吹、文武吹之分。小吹由11人組成,大吹13人,文武吹17人。駟轎裝扮好后,轎前轎后各掛大圓燈籠,燈上號有男方的姓與堂名。起轎前擺酒時,轎夫坐上席,其他執事坐下席;行祭轎禮時,主人還要向轎夫作揖,說聲“上托”,才抬起轎走。先行是旗鑼牌傘等執事,其次是吹夫,再是轎子,最后是男方的“押轎人”。押轎人大多是男方親友中的尊長,而且要能言會道,人情世故比較透徹之人。
到女方,在酒筵上押轎人坐上席首座,算是最高位。時間差不多了,押轎人再三催促新娘上轎,然后,新娘要哭哭啼啼穿著紅衣紅鞋戴著鳳冠。由兄長或娘舅抱上轎。這時,新娘之母開始邊哭邊上樓梯,道著吉利話語,意思是步步高長。一切就緒,然后鳴炮起轎,一路吹吹打打,遇村放炮仗致意。將到男方村時,男方放鞭炮接轎。轎到堂前停,男方的“利市嬤嬤”捧著子湯給新娘吃,其實新娘只用嘴唇碰碰而已。然后扶新娘下轎,腳踏鋪在地上的麻袋(俗稱傳代)走近堂上香案,與新郎拜天地。禮畢,再由利事嬤嬤送新娘進新房。這時,看新娘的村人與小孩們涌向新房討果子。利市嬤嬤先將■子敬灶君、然后散一把新娘的床頂,又散一把床底,繼而敬過新娘公婆、再開始分果子給村人。
鬧新房
當晚,新娘房中擺設“花燭酒”,新娘坐東首,其他七位都是婦女相陪,這七位婦女必須夫妻雙全,有孩有女的。在筵席上,利市嬤嬤不斷將饅頭、紅■、粽、肉、雞蛋等挾在新娘面前,每樣雙份,堆了一大堆,新娘始終端坐不動筷。
筵席中,相陪婦女中選一位賢婦敬酒,(新娘一股都以茶代酒,故又稱敬茶),每敬一杯,還要唱一段歌,共十杯,喝十杯,唱十段,叫“敬茶歌”歌詞如下:七字■即雞子(雞蛋)、桂圓、荔枝、花生、蓮子、香菲、南棗七種,香菲又稱五代■。討時一般不討雞子,若討到時還必須花一片心機送回,要有相當的文才與口才,講一些非常吉利的順口溜才行。
討七字■的人是村中最聰明而且口才最好的人,陪賓姐或利市嬤嬤是新娘請的代表,也是婦女中的能言善辯之女,雙方在討論七字■中斗智,如戲臺上白牡丹對課似的,詩意很濃,討七種■子并非直接呼其名,而是如做謎語似地說著四句八對的吉語彩話,即使新娘聽了舒服,又使陪賓姐高興給他。陪賓姐也不是省油的燈,常會巧妙地以吉語有意刁難對方,若討七字■的人才疏學淺。就會造成尷尬局面。討七字■的吉語如下:
花生:天開花,地結子,麻利婆,討利市;或:一姐雪白渾壯,二姐胭脂搽搽,三姐麻利結瘩,四姐風漂洋傘。荔枝:姓李出個李小姐,即塌鼻、又麻利,請你陪賓姐,拿出嘗嘗味。蓮子:腳在泥中,身在水中,花開空中,子在堂中。香菲:脫去衣衫,嗅到體香,讓我嘗嘗,五代同堂。南棗:生于花果山,路過火焰山,轉眼變云長,出沒高貴場。桂圓:帝王之衣,美女之體、赤子之心,尊貴之身。
討七字■原有一本專書,內有上百套組詞,可惜在“破四舊”時全被當四舊而焚毀。
第二天,利市嬤嬤還要陪新娘下廚,叫新娘用菜刀切蔥及動動喂豬用的木勺等,意思是以后要做燒飯炒菜喂豬等家務之事。這些煩瑣禮節一完,新娘才能卸下紅衣頭飾,改穿便衣。會 親
也叫“做新舅”,結婚第三天,娘家一定有人挑著涼籃,陪著新娘的兄弟看望姐妹和拜望親家公親家婆。涼籃內裝的是糕包及炒熟的花生、豆之類,另外還有一把小錫壺,本來壺是裝發油的,由于20世紀30年代后,一般婦女不再搽頭油,所以有些已改為裝花生。男方除盛筵招待外,親家翁姑還要送紅紙包給新舅作見面禮,這叫“剝雞皮”。把炒熟的花生、豆類分給村人吃,是吃吃熟熟,以后好相處的意思。
拜 門
結婚后,女婿第一次到岳父母家叫“拜門”。去時也要挑酒擔涼籃,大戶人家可以盡量擺闊?;@內裝糕包,凡岳父母家的嫡親都要送一副。這一天,新女婿雖然不一定家家去拜會,但每家都要捧一碗子湯來請女婿吃。此外還要向岳父母“剝雞皮”,金額比男方給新舅的加倍。那時,姑娘出嫁后是不能隨便回娘家的,按舊風俗需三年后,所以,新女婿去拜門時是由其他人陪同的。20世紀30年代后風氣大開,一般都是夫妻同往。
男女結婚所有禮儀至此告一段落。
“謝媒”與“擔殘盆”
男方還要謝媒人與擔殘盆,謝媒人要擔陳酒一擔、全副鞋襪,全桌酒菜及七字■、糕包等,裝于三格涼籃中由二人挑往媒人家中,大戶人家更體面?!皳鷼埮琛笔切羞^喜事后,給來賀喜送禮過的親友送去一份點心酒菜作謝,“擔殘盆”名義上似剩殘的東西,其實不然,全是新鮮干凈的,其中有大碗綠筍、雞蛋一雙、肥肉兩塊、精肉兩塊、雞肉兩塊、紅■八塊,再加一包“七字■”。女方也要給擔七字■的親友“擔殘盆”。
童養媳
由于家庭口齒多,負擔重,將剛生下的女孩貼點錢給人家領去當童養媳,也有六、七歲的,也有十多歲的,而來領的也多半是貧困戶或孩子多唯恐以后娶不起媳婦。童養媳一到成年,就由父母做主,揀個吉日,做套新裝就成親,十分簡便,既無須媒人,又不要請客,有的還湊在年三十晚上成親,更為簡便?!巴B媳成親”成了辦事簡便的比喻用語。
過 欄
養女或童養媳長大后自家無男孩相配,或與原來相配的男孩過于合不來,做父母的亦只得將童養媳另行許配?!斑^欄”其名雖不雅,但與姑娘結婚相等,社會上無人歧視,婚禮與其他姑娘一樣。
招 贅
未育男兒單有女兒的人家,不愿女兒出嫁而招女婿進門叫招贅。招贅不像大姑娘出嫁那么禮數繁多,只要媒人向雙方談妥,揀個吉日陪男的到女家,女方設席招待,請幾位親房作陪,當夜成親,與童養媳結婚一樣簡便。
進 舍
女人死去丈夫,家有兒女,有些田產,改嫁舍不下孩女,不出嫁又無法維持生活,就由人介紹一個男人,像入贅那樣到女家結為夫妻,俗稱“進舍”。以后生下的女孩屬男人,往往前夫所生的子女長大成人后,進舍的男人就會被攆走,若女的對進舍夫有深情,或前夫所生的子女知報養育之恩的才能夫妻到老。
二婚親
女人死了丈夫改嫁他人,俗稱“二婚親”。改嫁的女人按過去的規矩是不能在婆家起身的,男方來接的便籠轎要停在村外,然后由押轎人到女方的婆家,將女的陪至村外上轎。
填房
姑娘嫁給死了妻子的男人稱“填房”,其情況與進舍差不多,不過男女易位而已。如果男人的前妻留有孩女,那么這姑娘就是去做后娘了,一般來說后娘難做,但也有相處融合,關系極好的。
縞娶
也稱“就忙喪”。男女結婚,在正常情況下,都要按部就班依規矩行事,可是一遇到特殊情況,也可以變通辦理。男女已訂親,而婚期未到時,一方的長輩有人去世了,男方可以要求女方馬上成婚。在封建時代,只要有長輩故世,孩子就須守孝三年始能成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結婚的俗稱“縞”或“就忙喪”。這樣的婚事一切從簡。若喪事發生在女方,雙方商妥后,男方可以在姑娘送喪到墳地后,脫下素衣坐上便籠轎,由男方抬回當日成親。如發生在男方,要先用便籠轎將姑娘接來送喪,后成婚。這種婚事皆不能坐駟轎,更不能吹吹打打。
典妻
在封建社會里,男女結婚多年,因女的不會生育,為了傳宗接代,男的就會典(租)人家的妻來生孩子。被典的家庭一般都是生活極度困難出于不得已而為,憑媒人說妥典期,典價或其他條件并立下字據才行此事。在典期內生出的女孩都算原典男親生。典期一滿,被典方無須取贖,妻子仍歸自己所有。典妻有兩種形式,一是將典妻接往家中住,另一種是典男去被典妻家晝夜,但不常住。典妻是一種把女人作商品交易的丑現象,1949年后此陋俗絕跡。
搶親
“搶親”是封建社會野蠻婚俗的遺留,但其中也含有不得已和抱不平的情況,還有姑娘自己愿意,與男方私下約好,怕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及女人死了丈夫后留在家中不愿嫁人,而公婆或叔伯們要她另嫁,就與人約好時間強掄成婚的,解放后,掄親之事就不再發生過。
# 義烏迎娶風俗(傳統婚嫁)
{最后編輯時間: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