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年代:民國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30782805190000763
2011.08.27義政發【2011】64號
2011年8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何國元, 一位生活在民國時期的普通義烏人, 生前親手建造的房屋歷經80多年的變遷, 依然巍然屹立。他的4位孫子至今還住在這幢“祖宗留下來”的古屋里, 其樂融融。在城西街道何斯路村226號,“
何國元民居”呈現出的“民國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進古屋, 就被門樓呈現出的西式建筑風格所吸引。房屋外觀看上去像是兩棟石庫門房子連在一起的樓房, 斑駁的紅色大門, 配上雕花 屋梁, 既古典幽雅, 又寬敞實用。大門上方刻有篆書“茂林修竹”四字,運 筆蒼勁雄渾, 字體剛勁古樸。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磚石修建的照壁, 照壁下半部雕刻有彩繪的松樹、鶴、鹿,象征松鶴延年,前程似錦。
這幢三層古屋在1932年間由何國元親手打造。造房子的費用大多來自何國元務農所得的收入, 加上他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錢。古屋占地面積294 平方米,計五排兩弄四插共11 間, 其中中央三間是三層的呈“凹”字形前廊式的三合院:屋內有一個46 平方米、用青石板鋪砌而成的露天大天井,前面為四柱三間二層的山花照墻, 粉紅色墻面, 里外墻上 還雕有劉海釣蟾、和合兩仙以及花鳥魚草等10塊立體雕塑, 看上去活靈活現, 栩栩如生。
整幢房屋采用樟、柏、桐、椿、松、杉等10 種木材建成, 其中四 根圓通棟柱用的是柏樹, 長9米, 直徑0.4 米, 三層一通到底。 整幢屋的四周明柱都是由一棵樟 木做成。這么大的木材在當時非 常罕見。
為了建造一幢百年不倒的房屋, 何國元特意找到了當時最有 名氣的兩位木匠師傅——十六都黃山的余老師和十五都鯉魚山的德林師。兩位老師傅各自負責房屋的一半工程, 最后成功合璧。如果不是詳細說明, 真不敢相信這是兩位師傅的手筆, 從房屋風格 到屋型結構, 都天衣無縫, 絲毫不差。房子造好的那天, 整個村子都轟動了, 村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建造方法??粗惺降牡窳寒嫍澓臀魇降拇箝T口, 圍觀的村民都嘖嘖稱奇。
據介紹, 房屋所用的木材大多由金華順著水路流到當時的義 烏江灣, 再由工人一根一根地抬進來。從采集木材到運至建造地, 整整用了半年時間。鋪天井的青石板也是從浦江“楊殿石堂”一塊 一塊地運過來的。
這幢民國建造的房屋細節考究, 雕刻精致, 房屋的結構造型和 風格在當時算是開了先河,非常有特色?!盀榱四軌蚧I集到造房子的 費用,我的祖父一輩子只有一件長衫, 飯菜經常不見油水, 平時省吃 儉用,終于在而立之年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焙螄膶O子說。已經退休在家享受含飴弄孫樂趣的60 歲老人回憶起自己的祖父,敬佩之 情油然而生。
歷經滄桑的何國元民居,至今在何斯路村的群山包圍中,為自己的 子孫后代遮風擋雨,提供庇佑。